【当机器取代人(中)】自动化仓库的细微管理
有关机器人将夺走人类工作机会的坊间报导,过去几年传得沸沸扬扬;而经过初期的恐慌与一段时间沉淀后,伊利诺大学的两名教授不久前亲自前往美国数十座仓储物流中心,与仓库主管与工作人员访谈,实地了解业界引入自动化的进度,与其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以现今机器人技术而言,能否完全取代人工,仍属未知,相关的讨论有可能是过虑了。
但报告中同时提出另一个比劳工被取代更让人忧心的问题:就在这一刻,许多劳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已经因为机器人的介入,而日益恶化,工作压力倍增。
研究人员发现新科技虽然让工人免除了大多数粗重工作,却也在同时增加了「整体」工作负担、紧缩了劳工的自主范围。
举例而言,在高度自动化厂区内,由于员额减少,人与人的互动随之减少,人员相互协调合作可能性也随之消失,丧失了原本可能改善效率的环节。
但类似亚马逊机器人配送中心这种自动化仓库,对人类劳工最大的冲击还是它「前所未见的细微管理(micromanagement)」,把工人的一举一动都摆在放大镜下检视。
仓库里几乎无所不在的摄影机和监测器,随时追踪工人的动态,从「拿起商品」、「扫描条形码」「拣选货物」、到最后「放入篮子」,都被摄影和纪录,存入数据库,或及时传送到后端仓储系统软件,进行监控和分析,再反馈给主管或员工,随时提醒绩效如何,以达激励或催促改善的效果。
亚马逊甚至为仓库员工设计了好几套「类电玩」绩效竞赛软件,模仿「俄罗斯方块」或「超级玛莉欧」,只要工人完成一套产品包装出货,就能获得积分。亚马逊声称透过这种「电玩化」机制,可以提升工作动力,避免枯燥无聊。
但亚马逊未对外说明的,是此一机制无形中也对员工形成了压力,驱策工人为了追求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断加快工作步调,甚至因而过劳。
「我们几乎被操到了极限,事实上,我的健康真的亮起了红灯,」一名前任亚马逊仓库员工Eric Guillen对媒体表示:「我23岁就得了疝气,仓库那套算法不断拉高绩效目标,迫使我们拚命工作。」
文章上篇【当机器取代人(上)】前景看好的产业只是对雇主好 仓储包装工需要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