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丰富的历史传说。
1. 起源时期与原始含义
• 起源时期: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原始含义: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2. 天文与星象文化
• 天象崇拜: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3. 历史人物纪念
•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其他人物: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4. 节日活动与习俗
• 节日活动: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 习俗内容:端午节的习俗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5. 文化与影响
• 文化地位: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文化影响: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6. 节日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国际认可: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由来涵盖了从天文星象、历史人物纪念到民俗活动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传统。
那么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都是些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一些端午节的常见习俗及其含义:
赛龙舟:
o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o 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人们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 吃粽子:
o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食材蒸制而成的食品,形状多样,口味各异。
o 吃粽子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将糯米饭或蒸糕投入江中,希望用饭团鱼饵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化为吃粽子。
3. 挂艾草和菖蒲:
o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挂艾草和菖蒲,据说可以辟邪、驱蚊。艾草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赶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o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4. 佩香囊:
o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 饮雄黄酒:
o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6. 拴五色丝线:
o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 画额:
o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